梅兰芳游美访苏的一段佳话
许姬传(1900-1990),字闻武,号思潜,原籍浙江,生于苏州。幼受家庭熏陶,8岁随外祖父徐致靖读书,讲授经史诗文以外,还教弈棋、吹笛、唱昆曲、读小说。1919年到天津,在直隶省银行当文书。对京剧发生浓厚兴趣,经常向京胡圣手陈彦衡学习谭(鑫培)派声腔,并结交京剧界人士王瑶卿、杨宝忠、言菊朋等。长期任中国剧协和梅兰芳剧团秘书。并致力于文物鉴赏和收藏,工书法,亦擅楹联。
梅兰芳先生游美访苏的成功,其中有两位关键人物——在国内筹备是齐如山出力最多,到了美国则张彭春总揽一切,他们两位并不融洽,而梅先生能够各用其长,人尽其才。例如,在国内筹备时,齐如山所选剧目以古装歌舞剧为主,到了美国,梅先生采用张彭春的意见,请他参加剧团,担任导演,以传统剧目为主,所有发言稿及一切活动都和张彭春商量,因为他熟悉美国人的生活嗜好,故能应付裕如。
梅兰芳与齐如山、张彭春
当时的情况,齐、张的艺术见解、导演手法并不一致,而梅先生倾向彭春,又调和双方感情。由于齐二先生和张九先生都是教授地位但二人处境不同,张在梅剧团是客卿,齐则倚梅起家,他创造和改编的剧本有二十余出,又熟悉场上及后台事务,赴美演出他是竭力促成的。这可举一例,在上海齐接到傅泾波从美国发来两封电报说:美国经济危机,请缓来。他直到船票买好后,才把电报拿出来,冯幼伟要梅自己拿主意,梅以最大勇气,撕了电报,如期登轮。事后,姚玉芙对我说:“齐如山的心理是,如果在美国赔了钱,冯六爷一定会筹款把我们接回来。”
张彭春的专职是教育,戏剧是业余爱好,他之所以辅导梅剧团有两种打算:一、是想改革中国戏曲,使之适应国际舞台的要求,而梅兰芳的声名,在国外有影响,所以作为试点。二、根据自己的艺术见解和导演手法,进行一次实践检验。但他的为人不是功利主义者,也不喜欢自我宣传,所以回国后,没有写回忆文章,只是在评论集里写过简短的英文序言,内容是介绍梅剧团在美国受到新闻界的赞助揄扬。
梅兰芳访美演出《天女散花》
一九三三年,齐如山出版了《梅兰芳游美记》,具体述说了游美动机,筹备经过,以及受到美国人民和侨胞的欢迎的情况。这是一本有文献价值的书,但提到张彭春帮忙的事却占很小篇幅。张彭春之不写回忆录,一则避免与齐唱对台,二来他回国后,忙于自己的教育本职,无暇著书。
一九三五年梅兰芳率团应聘访苏时,梅先生与冯、吴诸老仍请张彭春同行。当时校务羁身,走不开,经外交部、教育部协商,准假两月。齐如山担任筹备,但不参加梅剧团访苏,只得另约余上沅同行。事实上,访苏比游美轻松得多,首先是经济上没有风险,同时有赴美的经验,成套设备和宣传品都有旧章可循;另外是苏联政府邀请,一切都有照顾,可是张彭春回国后,仍未写过回忆文章。梅先生曾和我商量要写一本回忆录,由于日本发动侵华战争而搁置了。他要谈的内容是史坦尼斯拉夫斯基、聂米洛维奇·丹钦柯、梅耶荷德对中国戏的看法。
梅兰芳与苏联戏剧家梅耶荷德等交谈,后右为张彭春
当时,布莱希特尚未享盛名。一直到解放后,有一天,田汉同志对梅先生说:“现在史氏体系之外,还有德国布莱希特体系,在欧洲戏剧界很有影响,他在著作里!曾提到一九三五年在苏联观摩梅兰芳的表演,并受到中国戏的影响。”以后,梅先生回忆说:“曾在莫斯科见到此人,并且一起参加座谈会,他的观点与梅耶荷德相似,都是反对照搬生活、日趋僵化的自然主义,试图打破旧框框,另创新的表演方法。有一次座谈时,大家要我便装表演中国戏的身段,我做了手、眼、身、步的贯串动作,并说明所表达的喜、怒、哀、乐的感情。布莱希特对我说:‘这是演员最难处理的表演,你的精湛表演和卓越才能使我惊叹!’”由此想到,梅兰芳表演体系,在国际上受到重视,固由于中国戏的特殊组织、形式和代代相承,不断演进的表演技巧,经梅兰芳总结、提炼、创造而达到完美的境界,同时由于他团结一切力量,胆大心细,善于辨别精粗美恶等种种因素,才汇成巨流,跻身于世界艺坛之林。这些决非偶然幸致。我记得吴震修先生对他的评价:“大智若愚,大巧若拙。”形象而又深刻地道出了梅的成就,其中除艺术之外,还包括立身处世,待人接物。
梅兰芳在苏联拍摄《虹霓关》片段
我觉得梅兰芳先生的精湛艺术造诣,还和他所处的各个时期特殊环境有关,他经历了封建社会、辛亥革命、军阀混战、国民党统治、抗日战争、新中国成立等不同历史时期,其问还先后赴日本、美国、苏联演出,台下观众的不断变换,促使他的表演也日新月异,不断升华。他并不矜才使气,举重若轻地度过了层层险滩。我记得他在逝世前三个月对我说:“名利二字对我来说,已经淡极了,但我还想把一生走过的道路,以及对艺术的态度,从电影、录音、文字各种方式,告诉后来的人,提高他们的思想境界和艺术风格,以无愧乎有几千年文明历史的古国。”
一九八二年三月,梅葆玖、梅葆玥赴港演出梅派名剧,受到出乎意料的欢迎,这固然因为他(她)们是京剧大师梅兰芳的子女,更重要的是梅葆玖的声容光彩,能够引起回忆,名副其实。我想来自各国的观众,为了崇仰梅兰芳先生而欣幸后继有人,而梅先生一生艰难创业,终于花繁叶茂地延续下去,是文艺界的喜讯。
(《许姬传艺坛漫录》)
致力于寻找和分享
梨園雜志
微信号:liyuanzazhi
新浪微博:@梨園雜志